励精图治 铸就辉煌
时间:2008-12-19 11:51:14  来源:
字号: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我校迁汉办学33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 张锦高

各位老同志、老师们、同学们: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校迁汉办学33周年。今天上午党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我校迁汉办学33周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迁汉办学33年来,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风,从国家需要出发,从行业发展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发奋图强,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1952年,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地质学院应运而生。到1966年的短短14年间,学校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学成效显著,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先后辗转江陵、丹江等地。1975年学校定址武汉,在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建校,更名武汉地质学院,迄今已有33年历史,主要经历了重建崛起、转型振兴、创建一流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重建崛起时期(1975-1987)
这一时期最珍贵的经验是拨乱反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
1975年以来,地大人充分吸取十年内乱的沉痛教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始学校的全面恢复和重建工作。至1982年学校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新型校舍拔地而起,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秩序基本恢复。
从1983年开始,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要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教育质量、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理工文管各类专业相结合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地质学府。这一办学目标的确立,为当时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校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学校大师云集,袁复礼、冯景兰、袁见齐、傅承义、王鸿祯、池际尚、涂光炽等当时都在学校任教;科学研究成绩骄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奖状10份,1982-1987年间,学校共承担446项各类科研课题;学科建设成效显著,5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专业教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 1975年学校恢复招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我校恢复研究生招生,1984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办学特色得到凸显,新增两个地学类国家级专业实验室,继周口店实习站后,新建了北戴河和崇阳两个实习站,我校注重地学和地质工程类学科的优势得到凸显。

第二时期:转型振兴时期(1987-2002)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实现了由面向行业办学的单科性地质院校向面向社会办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的成功转型。
1987年,在武汉地质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这是我校办学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转折。
经过上一时期十多年的探索,我校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九五”计划提出,学校要“发挥我校综合优势,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地球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和输送各种人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紧迫性问题”。这一办学思路的确立,标志着学校决策层在办学思想上完成了由单科性质地质学院到多学科性综合大学的转变,并逐渐走上了创建现代型高水平地质学府的振兴之路。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这一时期,我校确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划了学校十年发展宏图;明确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的优势,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充实和完善新兴学科的基本思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金钉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办学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50所大学之一,“国家理科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获得批准,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全国33所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并正式成立研究生院;人才培养成绩突出,一大批优秀学子迈出校门,投身现代化建设,以方晓宇、王安顺、孙金龙、李久林、侯启军、周海民、马永生、王勇峰、李致新、高凌等为代表的毕业生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业绩突出。

第三时期:创建一流时期(2002-现在)
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色是不失时机地踏上了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
2002年建校50周年校庆前夕,校友温家宝回母校视察并提出“将母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揭开了我校强化优势、谋划未来的新的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结构、科研经费数额、科研基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时期,我校不断集聚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在发展思路上,学校明确立足行业、服务全国,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同时确立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个长远办学目标,办学思路清晰。
(二)在学科建设上,学校不断强化特色,完善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优化整合资源,培植新兴特色学科,搭建了具有二级机构和三级载体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监督和评估。
(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为抓手,以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实施创新学术团队和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为策略,以加大优秀教师培养与出国深造资助力度为手段,全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通过深化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活动平台、实施“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等措施,努力为学生提供利于成才的环境。
(五)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社会方面,学校始终不渝地把引领学术和服务社会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1-2005湖北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


抚今追昔,地大人励精图治,铸就辉煌。回顾改革开放30周年暨我校迁汉办学33周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高水平特色大学。
二是必须始终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路线,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五是必须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目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老师们、同学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荣光;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以“陶铸群材、发明新理、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把党的教育方针与地大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坚持把地大的历史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结合,励精图治,不断革新,以祖国需要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主旨、以特色办学为思路、以内涵发展为策略、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供应地、服务社会的智力源和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使学校真正为寻找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减轻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扩展生存空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做出新的更重大的贡献。
老师们、同志们,学校的今日成就是几代地大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奋斗。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坚持改革开放,同心同德、勇攀科学高峰,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打印】 【纠错】 【网站声明】 网站编辑:Admin
Copyright © CU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办公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合署办公)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综合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学校领导班子的参谋助手、学校运转的信息枢纽、学校决策和重要工作的督促落实、部门的综合协调等作用。学校办公室设综合科、文书科、党务工作科、校务督办科、信息管理科、接待服务科。学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管理办公室、维稳办、校园规划办与学校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职责包括:

一、统筹协调学校重大事项,负责学校工作安排的制定和发布。

二、负责组织、协调学校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督促检查学校党委、行政决策的实施和重要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承担学校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务会等会议的会务工作。

四、负责校领导的秘书工作,协调安排校领导日常活动和联系基层工作。

五、根据校领导的指示和授权,综合协调、督促党政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关系及有关事宜。

六、负责开展与上级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联络,组织协调有关接待工作。

七、负责学校党委和行政公文的处理及文书归档工作、机要文件的收发及保密管理工作。

八、撰写或参与撰写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重要材料;起草校领导的有关重要讲话文稿;组织编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年鉴》。

九、负责信息工作,及时收集、整理、报送学校工作信息,全面展示学校办学及发展成果。

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校领导的指示或安排,协助校领导开展工作调研和政策分析,做好参谋,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十一、负责学校印章、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开具学校介绍信。

十二、统筹管理校园网网上信息,管理和传递网上政务信息;负责学校中英文门户网站的制作、更新和维护;负责学校行政办公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协调、督办校内各二级单位网站建设。

十三、做好校领导接待日相关工作,处理或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师生员工反映的问题或诉求。

十四、承担学校总值班室日常值班任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信访工作;协调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牵头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十五、做好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管理办公室、维稳办、校园规划办及深圳研究院、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合署或挂靠单位的工作监督和业务指导。

十六、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640